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新论/正文
分享到:

2023年内蒙古社科30人论坛 高质量发展分论坛论述摘编

2023-12-04 10:14:44 文章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1002

新能源的发展会带来什么

杭栓柱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研究员

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入发展,内蒙古新能源这几年发展迅速,势头很猛,成为举世瞩目的新赛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前景不可估量,将会形成新经济,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的作用将是非常巨大、影响将是非常深远和广泛的。

具体讲,一是有利于新产业的发展,新能源除自身成为大产业外,还会倒逼化石能源的转型,依托新能源的绿电和低电价的双重优势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高碳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彻底颠覆内蒙古的经济形态。二是有利于应用和发展新技术,通过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的对技术的巨大需求,在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融合创新上,用制度的有效供给保障新能源的技术革命,实现引领性发展,发挥出巨大的溢出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有利于新场景和新业态的拓展,随着消费互联网向生产互联网的转变,内蒙古能源领域特别是新能源广阔的应用前景,加快实施“新能源+”战略,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提升新业态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必将拉动国民经济业态的跃升,内蒙古就可在这场变革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实现后来居上。四是有利于发展新模式的培育,内蒙古围绕着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新技术大幅度的应用以及政策扶持的叠加,相应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也会大幅度涌现。大批量新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出现在内蒙古大地上,将会彻底改变内蒙古传统的能源结构,进一步赋能经济的转型,重塑内蒙古的经济结构。在新发展模式不断出现革命性变革的同时,新的商业模式也将走向前台,支撑新发展模式的健康成长,培育发展新动能。


内蒙古建设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条件、基础和方向

乔光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一、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本要求和内蒙古的基础条件

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就是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生产力水平较高、产品质量良好、产量大、输出量大而稳定的农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包括粮食生产基地、猪禽牛羊肉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森林面积、耕地面积、草原面积、国土面积居全国首位,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二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三是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耕地地力质量较差,退化较为严重。二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总量仅相当于国际水资源安全线的61%。三是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严重,技术人员缺乏。此外,地方财政支撑能力弱。还存在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不足,产业韧性不强等问题。

三、建设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方向

一是保护好耕地。二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要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四是要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种业振兴。五是深化改革,巩固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宅基地、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代种代养、代管代收、农资供应、仓储烘干、产品销售)。


警惕边境空心化问题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何生海 内蒙古大学教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重申了这一理念。由此,民族互嵌开始作为全局性的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之一。目前对于民族互嵌的研究,学界基本聚焦于少数民族上,忽视了汉族同样是互嵌的主体,而且把互嵌的方向“默认”为从“边缘”到“中心”,也很少关注从“中心”到“边缘”的互嵌。“民族互嵌”中“互”应该是建构手段的多维性、主体的多样性、方向的相互性。中国历代治疆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移民实边,如果把民族互嵌理解为少数民族进城的单向流动,忽视汉族到边疆地区的互嵌,必然导致边境空心化,不利于边疆安全。乡村振兴就是通过民族互嵌,调动城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城乡之间、中国内地与边疆之间、不同民族之间达到资源共享、能量对流、优势互补和状态均衡,避免城乡差别化、区域分割化、民族割裂化状态,是把发展乡村、振兴乡村、巩固边防与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相统一。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年发展给内蒙古申报自贸试验区的启示

彭秀芬 内蒙古大学副教授

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借鉴的经验

自贸试验区建设经过十年不断探索实践,取得非凡成就。全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开放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一是各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自贸试验区逐渐被打造为“开放制度增长极”。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三是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推广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引领带动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四是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全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开放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五是坚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联动,以开放促改革。六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善营商环境、创新制度型开放举措。七是发挥各自贸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八是各自贸试验区主动加强协同创新,探索推进联动发展,放大改革综合效应,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原创性实践,为逆全球化思潮背景下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对内蒙古积极申报自贸试验区的启示

一是区域范围界定,参考沿边自贸试验区包括云南、广西、黑龙江和新疆的经验和做法,对内蒙古已有的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示范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进行调研,与各政府部门座谈。二是梳理十年来国务院七批22个自贸区建设方案和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以及内蒙古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制度创新成果。三是明确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四是探索高质量开放格局下的口岸管理创新。五是从营商环境评估涉及的各个方面逐一梳理,对内蒙古各盟市营商环境改善情况以及存在的短板进行摸底。六是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七是跨境运输通道效率提升,助力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八是跨境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俄蒙土地、能源、资源优势和中方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优势,深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共同打造跨境产业链,推进跨境产能合作。九是数字自贸区建设。十是主动加强协同创新,探索推进联动发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等内陆腹地联动。


底线思维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王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

《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国发〔2023〕16号)提出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方法。内蒙古人少地多,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达到4.73 hm2,远远高于全国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0.67hm2当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低效用地问题仍较为突出。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以农副产品加工类为主导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提升空间较大。

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资源节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立底线思维,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动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从严落实保护责任、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加强规划管控引领空间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发展布局、以“三区三线”引领空间管控、以乡村规划引领乡村建设;扎实推进、落实落细重点工作,盘活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抓好国家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健全完善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多重效益的良性互动。


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新机制

徐博 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

地方政府债务对于稳投资、促增长和保民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2023年中央金融会议强调,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和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强调既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又要管好用好债务资金,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发展中普遍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以及结构不合理、专项债收益低于预期、地方债务信息透明度较低、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等问题,而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需综合考虑体制、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加强债务的存量和增量管理,不断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绩效。一是加强财政法治,坚持地方隐性债务显性化的管理思路,完善债务信息披露机制,明晰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和融资成本;二是立足地方债的建设性功能,以地方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绿色矿山、清洁能源、城区污水处理、公共停车场和停车位、公共充电桩等新能源、新基建项目建设,推进债务-资产转化效率,提高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三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正确处理财权、财力与事权的关系,明晰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一般债与专项债、法定债与隐性债的关系,优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结构,促进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全面提升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能力。


呼和浩特市打造区域消费中心的思路与对策

辛倬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打造区域消费中心是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呼和浩特市建设呼包鄂乌及周边地区现代消费中心,成为立足全区、面向华北、服务京津冀的区域消费中心和“中国北方服务名城”,是首府城市致力于自治区在全国进位争先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广泛吸取先行城市建设经验,针对呼和浩特市的短板与挑战,明确建设目标,突出重点领域,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当前,呼和浩特市打造区域消费中心主要面临如下挑战:一是城市总体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二是顺应消费需求变化的供给体系构建相对滞后;三是城市国际化程度还没有达到区域消费中心的标准;四是数字消费对城市消费增长的驱动能力较弱;五是城市消费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六是缺乏对消费热点的培育和发展环境。

呼和浩特市打造区域消费中心的基本思路与目标应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锁定标杆城市细化首府都市圈内涵;二是提升城市现代消费供给服务和管理;三是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四是促进优质消费资源向首府集中集聚;五是明确规范性目标引导社会协同建设。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导入商业促进区理念,创新消费核心区打造模式;第二,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激励消费创新升级发展;第三,把握现代消费潮流、加强消费的数字化赋能;第四,引进俄蒙消费资源、提升首府的国际化属性;第五,加强公共宣传推广,树立“文娱呼和”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