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动态/社科动态/正文
分享到:

高慧广同志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2022-08-31 15:25:03 文章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1225

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2年8月29日)

 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高慧广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自治区社科联与内蒙古大学联合召开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座谈会,目的在于抓住原创能力这个关键环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刚才刘志彧书记作了讲话,6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意见,志彧书记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讲得都非常好,听了很受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中鲜明地强调和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论述、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我区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统计了2022年1至8月西部12省区市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我区核心期刊发文总量为430篇,位居第9位,仅高于西藏、宁夏和青海3个省区。尽管这个数据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也能表明原创能力不强是我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突出短板。这个短板的存在,不仅制约了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也关联影响学科建设,是我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下面,我就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提高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分享。

一、坚持和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话语体系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的根本保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和话语体系关乎底色本色。推动具有内蒙古优势的学科和学术发展,话语体系具有引领和保证作用。这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要始终巩固和鲜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穿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体现和壮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其中的关键是要完整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避免学习掌握上的碎片化和转化运用贴标签。这既是一个根本方向,又是一个须臾不能松懈的任务。二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学术话语体系。这个任务更为现实、更为紧迫。学术话语体系涵盖了核心观点、叙事逻辑、体系框架,框定着学术思考、学术表达乃至学术成果,实质是微观的知识体系,也可以称之为思维导图。如果没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学术话语体系,就难以形成体现时代特点、现实需要的学术成果,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就失去了方向引领和思想支撑。目前,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不强,首先表现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薄弱,这其中既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程度不够的问题,也有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能力不强的问题。所谓创新程度不够,集中表现在学术思想陈旧、研究范式僵化、学术价值不高,其结果是研究成果缺乏学术影响力。所谓构建能力不强,比较明显的短板是,在一些学科中长期存在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为主导的局面,导致了学术成果偏离主流价值观、脱离国情实际,甚至可能落入存在明显意识形态问题的学术陷阱。

努力的方向应当是,勇于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只有因应时代发展和知识积累积极更新思维导图,才能使学术活动富有生命力和鲜活的时代气息,形成适配于现实情形的学术成果。创新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方向是,紧密结合学科建设,通过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概念、观点转化为价值理念、学术思想、学术主张,以此主导构建起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在要求的话语体系,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叙事逻辑和研究范式,实现学术创新创造,产出党所希望、社会需要、人民信任的学术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二、聚焦学术方向、深耕专业领域,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的重要条件

学术方向扎根于专业领域,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愿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升原创能力,必定立足于专业领域、着眼于学术方向,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在落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中,要立足内蒙古实际,发展优势学科、创造优质学术,就要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方向上有所选择、重点攻关。这里的关键就是聚焦、再聚焦,如果专业领域泛化、研究方向模糊,就不利于充分利用我区的学术资源,不利于形成比较优势,就难以涌现优质学术成果。

分析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不强的现状,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上聚焦不足、谋划不够。往往把教育教学体系简单等同于专业领域,在专业领域内又泛化研究方向,缺乏在学科范畴内进一步谋划和选择定位,缺乏对研究方向的甄别和聚焦,看上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研究成果也不算少,但并无优势,放到全国范围也缺乏特色。突破目前的瓶颈,需要深入分析我区具有的学术资源、经济优势、历史文化特色、区域和社会特点,深入研究优势学科及其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在选定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上聚焦、再聚焦。

在聚焦优势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基础上,还必须持续深耕,才能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产出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要深耕提炼学术观点。原创能力的标志在于原创性学术观点。目前,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鲜明的学术观点,一些研究报告,甚至一些专著,叙述、引用、阐释占了主要篇幅,没有独具个性的学术观点,即使有一些观点,但也不是知识创造,不具有创新的学术价值。要引导鼓励推动在深耕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上提出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即在学术叙事中归结出鲜明的学术主张或者构建起鲜明的价值判断,使当下研究成果凸显影响力,也为后续持续研究拓展方向。要深耕构建成体系学说。学术原创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是在聚焦的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上,持续研究,构建成体系的学说。要以提炼出的标志性概念为核心和指引,依循构建的思维导图和研究框架,汇集研究所得,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创造,构建完整的学术叙事,成就学术名家,自成一脉。要深耕学术传承。学术原创能力不仅属于学者、团队,更是学科建设和院系发展的能力和地位的象征。要推动学术名家、优秀团队的学术创造能力薪火相传、迭代延续,形成持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流派。而学术流派的生生不息,是学术原创能力得以持续更新和延续的生命载体。这也是我们在落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中应有的追求。

三、沉浸现实应用场景,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的必要途径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是适应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成果。只有沉浸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场景,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提倡我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度沉浸于党政需求、经济组织、城乡社区,就是推动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真正立足于现实需要,回应时代和人民关切。与传统学术模式比较,沉浸应用场景是研究范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应当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投身到这场深刻变革之中。

要在沉浸应用场景中善于发现和提炼问题,使现实问题成为研究的起点。要认真研究党政科学决策所需、公共政策供给所需,从党政工作的重点中提炼科学决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政策供给的关键所在。这其中的要义是,真正发现和提炼出有意义的问题。以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和决策部署为应用场景的研究,产生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基础,就在于概括提炼出从决策部署向工作落实转变的起点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背景解读、政策阐释、罗列一般问题的层面。要走进经济组织,在各类市场主体的鲜活实践中发现和提炼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效能的真问题。目前,以我区各类市场主体为应用场景的研究,不论研究数量还是研究深度,都明显不足,一些研究成果缺乏真问题的基础,还在理论范畴内打圈圈。要深入城乡社区,在人民群众的关切中发现和提炼制约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各类问题。现代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人群高度分化、置身于各类新的问题之中,沉浸于各类人群的实际生活,找出应当解决的大问题,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予以关注的重要领域。

要在沉浸应用场景中更多地采用调研访谈分析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产生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局限于文献分析、逻辑推演、道理阐释,其导出的研究成果往往限于大众化认知,缺乏个性化、原创性的学术主张。要充分认识变革传统研究方法是产生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创性学术成果的必要条件。要深入调研,切实把调研过程作为研究问题的过程;与相关对象深度访谈,把访谈当作透视研究对象的过程,充分获取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科学分析加工调研访谈获取的原始数据资料,分析加工成个性化的定制数据,从而形成观点鲜明、辨识度高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应当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出书房、走向社会、走进人群,切实成为现实社会的观察者、思考者、知识供给者,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研究,为增进人民福祉而创造。

要在沉浸应用场景中提出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案,使学术成果更具应用价值。知识的价值在于推动社会和思想的进步。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不强,说到底是学术成果中缺少思想和实践的解题答案。要提高学术原创能力,就要在研究成果中注重提出解题答案。学术性质的解题答案,应当能够引领社会和群体提升效益、更新观念、识别问题、预警风险、改革体制机制、把握发展趋势,应当能够提供政策导向和政策要点的具体参考意见,这在学术叙事中要占据主要篇幅。只有凸显解题答案的学术成果,才能彰显学术原创性和影响力。

同志们,提高学术原创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又非常紧迫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置于落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的关键环节,放到推动建设内蒙古优势学科、优质学术的各项考量中,从组织领导、学术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研实践等各个方面同向努力、持续发力,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要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引发共鸣、广泛参与、勇于探索实践。相信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一定能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