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新论/正文
分享到:

深化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2022-05-10 07:40:20 文章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1300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因此,从历史高度、思想广度、表达深度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作进一步的凝练和提升,以适应并促进它更为广泛的传播,进而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与人类进步潮流,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

提炼以命运共同体为标识的人类文明概念

  伴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思想的世界文明观,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以来,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对此加以阐释,就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形成了一些引发思想共鸣并产生较强影响的理论成果。纵观这些成果及其核心观点,主要是从文化基础与文明交流出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现实意义、历史经验、构建路径、发展趋势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实现了从价值观到历史观再到文明观的升华。尤其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国内外学界以作为文明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小写的文明”,即具体领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视角,进行了精准而详实的探讨;而且基于“大写的文明”,即全人类进步与文明新形态的维度,作出了深刻而整体的把握,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由此,在总体上提炼出以命运共同体为标识的人类文明的概念,并围绕它展开系统而全面的探究,成为可进一步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权威外译(creating a new model for human advancement)来看,它主要是从文明的核心要义,即人类进步的表征,而非范畴本身来界定它的。一方面,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持续深化,是从倡议到理念直至升华为思想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超越了纯粹的价值观的层面,蕴含着兼具历史性与进步性的文明逻辑。不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还是立足实践的广度与文明的厚度,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都已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及重大的作用。基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性,重新梳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出场的,它从倡议和理念升华为思想,经历着怎样的发展过程,昭示着什么样的文明逻辑,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这样的文明新形态……这些构成了理解并践行“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的前提性工作。

坚持文本、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同唯物史观尤其是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具有高度的思想契合。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有机互动的总体思路,在现实问题的导向下,以《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原文原著为基本依据,采取文本、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之具有学理上的可行性。不仅如此,文本、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还是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进行研究,有助于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框架。

  具体而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文原著进行初步阐释。由此得出的内在逻辑,构成了思想阐释的首个内容。这里的现实问题,不是一般的经验事实层面的问题,而是真正的时代课题,也就是表征着时代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理论动向。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直面“时代之问”,即“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并从哲学高度向人类自身追问“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以此作为回答“时代之问”的前提。

  思想阐释虽始于文本解读,但所得出的内在逻辑却远不止于此。从思想开放的、发展的特质来说,思想阐释应当包括思想的演进过程即对历史的把握,也就是思想的批判、传承与发展。就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而言,可以充分考察其理论渊源,系统阐释它从核心理念到打造“五大方面”的总体布局,再到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路径的发展,并延续至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等新的重大倡议与丰富内涵,进而揭示它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

  正所谓“论从史出”,在梳理思想演进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观点与重要的命题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提炼而出。因此,基本观点或重要命题的重释,亦成为思想阐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也不例外。思想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作为同一事物的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而存在。所谓“现实”,简言之就是“事实”加上“本质”,而这里“本质”即为“思想”。按照哲学原理的一般表述,思想作为客观实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本身就属于客观实在即现实的范围。可见,现实问题的解决是思想阐释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立足中国发展大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世界观方面和方法论层面的启示,彰显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把握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内在逻辑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上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将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作为研究对象,离不开对其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包括它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核心理念、内在关系、话语革命、经验依托、道路参考、文明使命、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等。

  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实践,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个理论渊源,昭示出其蕴含的坚实的理论根基、深厚的文明底蕴、独特的实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及其必然,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持续深化,是从倡议到理念直至升华为思想的历史过程;它超越了纯粹的价值观的层面,蕴含着兼具历史性与进步性的文明逻辑。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既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又是命运共同体,其内在要求维护全人类的普遍正当利益、承担文明召唤的时代责任,进而实现利益与责任的有机统一。

  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普遍交往学说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分别用以界定人类存在,表述所有普遍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把握“个人的特殊利益”和“普遍的共同利益”的关系,依次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结构性超越、“文明冲突论”的系统性批判、“国强必霸论”的总体性解构。从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理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思想旨归的一脉相承,它们均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趋势具有深刻的把握,从而在价值同构上表现为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作用,还同时奠定了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依托,尤其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创造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为百年党史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不论是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还是站在人类进步立场探索共建共享之道,抑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经验依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道路参照,而且积极融入到全球文明的塑造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道路参考。文明的存续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终极关怀。立足为世界谋大同,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引领世界走向繁荣、共创更加美好未来,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